昨天早上,我在山阳参加商洛市作协组织的培训中第一次听到王卫民老师讲课,这是我第一次认识王老师。通过一次听课去认识一位作家老师,的确是我这个年轻文学爱好者的好运气。听完王老讲课,我感觉浑身都增加了温度,这种温度一方面来自我对文学的虔诚与热爱,另一方面则来自王老师饱含热情的讲课方式。如果一位老师不是真正喜欢文学创作和启迪后辈,他哪里会有这么大的热情!王老师是所有授课老师中唯一一个站着讲课的人。他站着,不是僵硬的站着,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着肢体的演绎,我感觉他似乎就是舞台上一名生龙活虎的话剧演员。他的眼神总能牵动台下学员们的目光,就像车轮的轴心紧紧带动着车轮不停地往前行进,如果不是讲课时间有限制,那他是不愿意停下来的。他讲得自己额头上冒起汗来,不得不让台下的学员暂时关掉空调。工作人员每过十来分钟还会给他添一次水,可以想象他是既热又渴。他之于讲台,犹如战士之于沙场,他似乎使出了全身的气力,已经略带沙哑的嗓音仍然时刻拨动着台下学员们活跃的神经。在昨天近三个小时的讲课过程中,我看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王老师。在回忆曾经在写作路上的辛酸往事时,他语气凝重、眼含热泪;讲到关系到小说写作的重点内容时,他不禁拍案提醒台下的学员去更加认真地听讲;说到几句玩笑话,他也会开怀大笑逗得大家都笑起来。他在一节课上旁征博引、独步古今,与其说是讲课,不如说是在演说;与其说是在解惑,不如说是在“解闷”。他激发起学员们的热情,全场没有一个打瞌睡的。王老师的讲课风格还带有浓郁的乡土味道,有些遗憾的是我当时忘了录音,因此便无法原原本本的去还原他的讲课内容。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讲“杀猪”那一段,他在用最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小说语言的特点。还有许多例子让我觉得他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,这让我想起来之前《华商报》曾刊登过有关王老师的一篇报道。文章说到王老师一年开办《农民课堂》28期,在这些课堂中,他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事、常事,去引导农民朋友“不忘优良传统、争做时代新人”。其实并没有谁要求王老师这样去做,我想这应该是一位作家儿子去回馈大地母亲的一种特有的方式吧。
作者简介:
胡小龙,洛南县柏峪寺镇茶房村人。文学作品散见于《人民日报》客户端、《新华网》客户端、《中国文学网》、《陕西农村报》、《延安日报》、《商洛日报》、